(陕西网讯 记者 常瑞)陕西省丝绸之路青年论坛榆林分会场第二届“榆溪学者论坛”于11月15日至19日在榆林市举办。本次活动旨在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术报告会、研讨交流会、人才引进洽谈会等方式,促进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深入了解榆林发展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魏飞、李浩、中国农科院杨俊诚4名特邀专家分别以《创新投融资》、《合成气/甲醇制芳烃技术及其工业试验》、《“一带一路”下重振榆林“九边枢纽”的文化对策》、《化肥减施与土壤温室气体效应》为题作主题报告。
11月16日,陕西网记者对特邀专家进行专访,听取了他们对榆林未来产业发展的看法和观点。
记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内容占了较大篇幅。您是如何看待和理解榆林的“文化自信”?
李浩:榆林文化资源丰富,丝路文化遗址有沙漠都城统万城,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历史文化遗址有石峁遗址、阳周古城遗址、扶苏墓;宗教文化遗址有白云山道观;自然遗址有红碱淖,龙州丹霞地貌;红色文化遗址有小河会议遗址,绥德师范旧址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是一块文化高地,无疑会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感和自尊感。
记者:榆林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应该如何抓住和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
李浩: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其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古代的丝路交流中,榆林充分发挥了一个枢纽的作用,明朝弘治年间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是明朝同漠北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也有防御鞑靼、瓦剌、女真等游牧民族的用意。在新的时期,枢纽的转型要从战争军事逐步转向交通运输、贸易物流、文化旅游等方面。
记者:您眼中的榆林文化特色是什么?
李浩:我的理解,榆林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移动带、陆上丝路与草原丝路的交汇点、早期丝路与晚近茶马道的贯通处、生态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保留区。文化多样性的遗存,走西口同闯关东、下南洋一样是迁徙文化的标本。
记者:对榆林未来的文化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李浩:要树立文化自信,构建文化新形象;用好用足中央省上的政策,创新引才引智引文引资的办法,形成名优特的文化品牌;建立“九边枢纽”商旅联盟,争取自贸、边贸的政策与条件;打造高铁支网,提升榆林枢纽城市地位;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永续天蓝水绿沙净人和;主动请进来、走出去,把榆林的文化新形象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全面勘踏调查辖区文化资源,切实保护丝路文化遗址、历史文化遗址、自然遗址、红色遗址;科学规划“九边”旅游路线,带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优先发展文化、卫生、教育等公益事业,让百姓精神上富有起来,尊严体面地工作生活;倡导终身学习,构建智慧型城市;利用地理形胜,形成创意文化城市。希望榆林能在新时代追赶超越中,以文化软实力跻身“九边”前列。
专家简介:
李浩,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暨汉唐文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本届“榆溪学者论坛”期间,他就新形势下如何振兴榆林“九边枢纽”提供了自己的看法。
文章来源: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