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5月,基于当时榆林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的局面,陕西当局在绥德成立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今绥德师范前身)。1924年夏,经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推荐,在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国文历史教师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共产党员李子洲就任校长。同年8月25日,在开学典礼上,李子洲表明了“为以马克思主义唤醒青年,唤醒农民工人及一切劳苦人民,改造中国,进行革命,建立人类最科学最美满最理想的共产主义中国”的就职意愿,并要求学生“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如求学而忘革命非真求学,革命而忘求学非真革命”。就此,以李子洲为首的共产党员们在绥德师范掀起了一场革命教育和教育革命,使绥德师范成为继榆林中学之后,陕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主要阵地。
兴利除弊推行革命教育
遵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绥德师范研究出了一种以马列主义思想为纲,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新革命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全面抛弃旧教材中的糟粕,以《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主义ABC》《社会主义浅说》等马列主义课程作为人人必学的主课程。并以反迷信、反唯心主义、反保守,提倡唯物史观、科学人生观、宇宙观为提纲,精选古今中外名家文豪或文艺著作、经典原文、经典要义以及马恩列斯原著摘录为内容自编讲义,作为国文课本教材。教员们以鲜明的观点,深刻的哲理,教育学生要广开视野,读书不忘革命,运用唯物辩证法,透过现象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与此同时,还向学生推荐《向导》《中国青年》《共进》等革命书刊,图书馆也购进大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和文艺作品,作为学生的阅读书籍,并经常请学者来绥德师范讲演,帮助师生增长知识,吸收新鲜的空气。在这样的革命教育下,师生思想境界有了新的变化,明确了只有彻底革命才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出路的道理。这种革命教育也给后期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革故鼎新引领教育革命
在教学内容革新的基础上,绥德师范也在教育管理上作出了重大变革,实行了科学民主的管理办法,形成了科学高效的科层制式的组织机构。新修订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组织大纲及学则》规定,校务会议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由校长主持,全体教职员和学生自治会代表参加,讨论决定学校的重大问题,改变了原来校长专断一切的旧规矩。行政主要分教务、训育、事务三大部分,分别负责教学、德育及后勤等管理工作。所有事务均以会议形式决议,所有会议都吸纳教员、学生代表参加,并规定“会议须有全体议员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席方得开议”“会议议决案件以出席人数过半数之可决方为有效”等决策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学校管理的大小事务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这些规章制度不仅调动了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保障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民主、科学管理下的学习环境。在做好学校管理的同时,绥德师范积极提倡社会教育,相继接办和成立了平民学校、夜校、补习学校等,为贫苦工农及其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陕北地区的文化普及。
革命教育催生教育革命,教育革命推动革命教育,双轮驱动、共同发展,促成了绥德师范教育的繁荣发展,造就了“革命英才的摇篮”“西北革命策源地”“革命摇篮,育才基地”的美誉。绥德师范先后向黄埔军校输送了贾春霖、刘志丹、杨国栋;向农民运动讲习所输送了霍世杰、李波涛、乔国桢;向上海大学输送了张肇勤、李维勤、柳长青;向甘肃军校、耀县三民军官学校输送了丁广智等学员。绥德师范无愧于是一所培养红色种子的革命学校,她不仅是陕北广大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所爱戴和向往的教育文化中心,而且是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开创了我党办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先河,谱写了西北革命历史的光辉篇章。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
文章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804209881152892417&item_id=15804209881152892417&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feed
上一条:【今日头条】浙江湖州城市综合推介会暨大学生招引直通车活动在必威Betway东盟体育举办
下一条:【文明榆林】榆林千人大秧歌舞动,献礼建党百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