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榆林,政治黑暗,经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灾荒连连,战事频发,苛捐杂税繁多,民众苦不堪言,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正是在这样严酷的条件下,魏野畴、李子洲、王懋廷等共产党人为陕北人民带来了真理之火、希望之光。马克思主义在榆林的早期传播,主要集中在榆林中学、绥德师范两所陕北最高学府。
民国初年,榆林中学作为陕北二十三县唯一的一所中学,尊孔读经,死气沉沉。1918年,著名爱国进步人士杜斌丞担任校长一职。他上任之后,大胆革新,聘请了杜斗垣、李鼎铭等地方名宿任教,增设新课程,提倡新文化,反对旧礼教,榆中逐渐成为陕北民主进步的灯塔。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榆中进步师生积极响应,接受革命洗礼。1923年春,杜斌丞邀请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共产党员魏野畴担任学校的国文和英语教员。到校之后,魏野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课堂上下,他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主义ABC》《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介绍《向导》《新青年》《共进》等革命刊物。他经常利用课余休息时间,与学生促膝谈心,宣传革命道理。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学校整顿了学生自治会,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话剧研究会。一部分进步学生,开始走出校门,投入革命洪流。因军阀迫害,魏野畴于当年暑假被迫离开榆林。1924年春,杜斌丞聘请了北大毕业的绥德籍老乡李子洲担任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李子洲也是共产党员,他到校之后,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影响下,刘志丹、霍世杰、王子宜、焦维炽、阎揆要、曹力如等一大批进步学生树立起了马列主义信仰,走上了革命道路。
绥德师范创办于1923年,是陕北的另一所高等学府。1924年夏,李子洲被聘请为第二任校长。上任之前,李子洲就与李大钊、中共北京区委联系。组织派遣在北大就读的共产党员王懋廷来校教书,协助党建工作。李子洲还聘请了杨明轩、常汉三、田伯英等名牌大学毕业生来校任教。在1924年秋的开学典礼上,李子洲宣示学校办学目标:“培养新的师资,改变落后面貌,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唤醒工农劳苦大众,一起改造中国。”提出办学原则:“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开学后,李子洲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抛弃旧教材中的糟粕,讲授进步的文学作品和革命报刊中的文章。购买马列类书刊,筹建图书馆。他到任后,新购《中国青年》《向导》《政治生活》《共进》等图书、杂志2000多册。将马列主义列为必修课,开设《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共产主义ABC》等课程,由李子洲、王懋廷等亲自授课。积极发展共进社社员,向学生推荐革命书刊。学校成立了学生会,组织开展周会、讲演会、辩论实习会、读书会、时事报告会、文艺演习会等活动,提出“到民间去,开展农民运动”的号召,开始民主治校。李子洲大刀阔斧的变革,使学校师风、学风、校风大变样,校貌焕然一新,学校真正成为了榆林、陕北革命大本营、策源地。1924年12月29日,王德三在给邓中夏的报告中指出:“不到半年天气,我们的主义已经在学生中种下极深的根苗了,我敢相信,假若我们要,则全部学生都可加入。”在当年底和第二年初,学校相继成立了中共在陕北地区的第一个党小组、团组织、党支部。
马克思主义在榆林的早期传播,在榆林、陕北、西北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它为中共陕北党组织的创建、陕北红色革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思想基础、人才贮备、组织准备。魏野畴、李子洲、王懋廷等毕业于北大、北师大等名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厚,受过革命运动洗礼,善于搞宣传组织工作,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榆林的早期传播极富成效,极具辐射带动作用。在较短时间内,榆中、绥师一大批陕北进步学子,接受马列主义真理,树立马列主义信仰,为陕北第一个党组织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榆林日报
文章链接:http://szb.ylrb.com/html/2021-05/12/content_139427.htm
上一条:【榆林日报】绥德师范的革命教育与教育革命
下一条:【西瓜视频】省教育厅:陕西一高校运动会开幕式上演陕北秧歌和腰鼓?